信息服务
首页» 信息服务» 学院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集体观看电影《旱塬》——以光影传承红色基因,以榜样铸魂育人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集体观看电影《旱塬》——以光影传承红色基因,以榜样铸魂育人使命

来源:   作者:王静   发布日期:2025-07-14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7月11日下午,学院党委组织全体师生赴杨凌太平洋影城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集体观看由杨凌示范区主导拍摄的红色教育电影《旱塬》。学院党委书记闫德忠、院长杨鹏及师生60余人共同观影,在光影中感悟老一辈农业科学家的为民情怀与扎根精神。

电影《旱塬》以真实事迹为原型,生动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共产党员、农业科学家李立科同志辞去省农科院副院长职务,举家迁至渭北旱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攻坚克难,创新旱区小麦栽培技术,将粮食亩产从不足百斤提升至八百多斤的感人事迹。影片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刻画了李立科同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初心使命。观影过程中,师生们被李立科“舍小我为大我”的抉择深深打动,不少师生热泪盈眶。

学院党委书记闫德忠说此次主题党日集中观影《旱塬》,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也是一次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李立科同志的事迹,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其精神内核与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高度统一,是开展党员教育、师德师风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全院教师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科学家精神,将观影的震撼与思考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强大动力,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新人,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院长杨鹏教授谈到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我们承担着全校思政课教学任务,要从中汲取丰厚滋养,要自觉将李立科同志的崇高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一要学习他“扎根泥土、心系人民”的深厚情感,引导师生深刻认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伟大实践,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强农伟业。二要弘扬他“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宝贵品质,激励师生敢于面对教学科研中的挑战,勇攀知识高峰。三要涵养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教育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张华东表示:“看完整部电影,我非常的感动,有几处我都忍不住流泪,比如李立科的女儿不小心把他从北京带回的钟子打翻在地时,他那种紧张,让人非常有触动。在影片中,老一辈科学家用无私奉献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这种精神将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

副教授商晓辉谈到观影过程中,我被李立科舍弃城市优渥条件、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贫瘠土地的执着深深打动。从初到塬上遭遇的质疑不解,到反复试验失败后的咬牙坚持,再到最终用“以磷促根”技术实现增产,影片中一个个真实片段引发我们强烈共鸣。我将以李立科为榜样,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动力,在教学科研中践行初心使命,以实干担当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青年教师毛丽霞感慨道电影《旱塬》以我校杰出校友李立科为原型,生动展现了一名农业科学家如何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科学破解难题、用担当诠释信仰。他主动辞去省农科院副院长职务,举家扎根渭北旱塬,以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破解旱区农业难题,将小麦亩产从不足百斤提升至八百斤。他的坚守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诠释。他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突破,更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手中的丰收果实。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选择,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壮举,正是新时代知识分子最应该传承的精神火炬。

李程丽博士谈到《旱塬》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关于信仰、责任与奉献的生动思政课。《旱塬》的麦浪在银幕上翻滚,也在灵魂深处翻耕。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在书本之上,而是在大地的皱褶之中;崇高的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在群众滚烫的生活里。作为思政教师,我要将李立科的故事及精神融入到思政课中,精准传达给当下的大学生,让学生深刻感受科学家精神及科研价值,让李立科的精神化作一粒粒种子,在青年心田生根发芽。

研究生党员李航平说到李立科用一生诠释了“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誓言,在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今天,作为西农青年,我们更要学习“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精神;李立科走了,但他的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一代代青年学习与传承。

研究生杨罗军深情谈到《旱塬》不仅描绘了黄土地的苍茫与生命的韧性,更以李立科的一生为轴,在黄土沟壑间雕刻出农业科学家最崇高的精神丰碑。李立科在旱塬大地上书写的是一部关于奉献与回报的生命启示录。他如麦穗般低垂的奋斗姿态,在无情旱魃面前挺立起科学的尊严;他以无私的精神界碑,为浮躁时代校准了价值的准星;那方土地上人民金子般的心,则温暖地印证着:所有真诚的奉献,终将在人心的沃土中结出最饱满的果实。

image.png

编辑:王静

终审:闫德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