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
首页» 信息服务» 学院动态» “当马克思遇上孔夫子”
 

“当马克思遇上孔夫子”

——时政关注第4期聚焦文化主题热议“第二个结合”

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   作者:孙海燕   发布日期:2023-11-22     浏览次数:

     

“当马克思遇上孔夫子,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何以可能?”11月17日晚,在北校区N8712教室,大家聚焦于这两位影响至深的思想家,上演了一场热烈的交流讨论。这是青年教师张曼、王璐、孙海燕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主题,组织的“时政关注”第四期师生交流活动。来自南北校区30多名学生参加活动,会议由张曼老师主持,王璐、孙海燕做主题报告,师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交流伊始,三位老师分别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课程教学实践对涉及的一些基础性、学理性和前沿性问题作了深入阐释。张曼老师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学习讲话精神的深刻体会,并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阐明了当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启迪学生思考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如何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王璐老师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从学理层面阐明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并讲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根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脉”之间的关系。孙海燕老师则以基础性问题为着眼点,分析“马克思与孔夫子相遇”的实质、时间、内涵等问题,并对社会上关于这一问题存在的模糊认识,作了进一步澄清,重在拨开学生思想迷雾,促使其坚定文化自信。

QQ图片20231120212228.jpg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回应问题,师生间、生生间交流十分热烈。大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比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打江山”和“守江山”中的作用,追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做人做事道理,探讨如何看待青年群体中较为流行的“丧文化”、如何平衡好“内卷”、“躺平”、“奋斗”的关系等问题。在思想交流中,老师们引导大家运用辩证思维理性看待网上言论,牢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主动培育自身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

QQ图片20231120212234.jpg

最后,张曼老师鼓励同学们积极关注时政热点,树立起自己分析问题的理论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持续不断地理论学习和实践历练中,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使自己能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次参加思想政治类的活动,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原来马克思和孔夫子是这样相遇的。”农学专业学生管锡雨讲到。由三位老师组织的时政关注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旨在通过创新课程形式的方式发挥好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作用,使得学生对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能够做到及时跟进学、深入系统学、联系实际学,进而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编辑:张进升     终审:殷旭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