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
首页» 信息服务» 学院动态» 探寻红色热土  赓续雷锋精神——思政课教师赴长沙研学
 

探寻红色热土  赓续雷锋精神——思政课教师赴长沙研学

来源:   作者:杨欢 康燕   发布日期:2025-03-27     浏览次数:

     

三月是全国学雷锋活动月。为深入领会雷锋精神的内涵,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3 月 22 日至 24 日,学院组织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系的教师代表奔赴湖南长沙这片红色热土,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研学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副院长殷旭辉带队,白永生、康燕、丁艳红、周婷、冉珑、魏晓辉、崔建利等思政课教师代表共同参与。

探访红色遗迹,领悟湖湘文化

长沙,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红色基因流淌于城市脉络之中。湘楚文化与革命文化从这里发源,成为其鲜明的红色血脉,红色也因此成为这座城市最耀眼的底色。在这片红色文化传承之地,教师们循着历史印记,参观了岳麓书院的古代书院建筑群,通过书院的课堂讲授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深切感受湖湘文化中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的深刻内涵;在这片红色精神弘扬之地,教师们追寻伟人足迹,前往橘子洲头,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求学与革命经历,领悟革命领袖的奋斗初心与精神风范。

魏晓辉老师在参观橘子洲头和岳麓书院后有感而发:“橘子洲是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实践的重要见证地,《沁园春・长沙》展现出毛泽东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中国的理想信念与历史担当。岳麓书院践行‘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为理解‘两个结合’提供了历史注脚。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需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内化为自身精神养分,自觉提升精神品格;并将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精髓更生动地融入思政课,增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参观雷锋纪念馆,感悟雷锋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雷锋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全人类所共同崇尚。学习雷锋精神,不仅关乎个人品德修养,更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发展、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在雷锋纪念馆,教师们深入了解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从其生活工作细节中,体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等高尚品质;实地参观雷锋同志的故宅旧居,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真切感受其质朴平凡却又崇高伟大的精神特质。

冉珑老师在参观纪念馆中陈列的旧照片、日记手稿和档案资料后表示:“雷锋纪念馆的参观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可贵,震撼于雷锋的纯粹与坚守。同时,参观过程中看到众多小学生认真聆听雷锋故事,让我们看到雷锋虽已远去,但雷锋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内生力量。”

康燕老师在了解雷锋同志生平时也感慨颇深:“参观雷锋故居时,我深刻体会到,他的伟大并非源于遥不可及的丰功伟绩,而恰恰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件件平凡小事里,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尽责,以及对他人毫无保留的关怀中。”

崔建利老师参观后同样收获满满:“从苦难童年到平凡岗位上的无私奉献,雷锋用 22 岁的生命诠释了‘螺丝钉’精神的真谛。馆内文物与影像生动展现了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让‘有限生命投入无限服务’的信念直抵人心。作为新时代中共党员,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 将雷锋精神融入岗位职责,从日常小事做起,让敬业奉献成为工作常态,方能让榜样力量转化为社会治理的长效动能。”

周婷老师则从雷锋精神中总结出当代青年人应具备的品质:“凝视雷锋 23 元工资单中的 10 元捐款,在‘无名捐赠单’前久久驻足。这位青年工人将半份工资化作爱心时,从未想过要掌声回响。作为思政教师,我从这份静默的奉献中领悟到:思政教育亦是‘螺丝钉工程’—— 不必追求立竿见影的量化效果,而要以日复一日的价值浸润,把爱岗敬业的职业观融入教学案例,让无私奉献的精神化作实践课题。当 00 后学子在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便是新时代雷锋精神最生动的注脚。愿以这颗‘螺丝钉’的坚守,用精神微光指引青年成长。”雷锋精神体现在一件件平凡小事中,教师们深感要将其融入日常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育 “新时代雷锋”。

参观结束后,白永生老师深受启发:“通过亲身感悟学习,我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从中汲取了奋进力量。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会把学习收集的图片资料和思想感悟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丰厚滋养,用雷锋精神引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塑造,培育青年学生担当奉献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殷旭辉副院长也感慨道:“雷锋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其中蕴含的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都是思政课鲜活且极具感染力的教学素材。本次研修的核心任务,就是认真学习雷锋精神,并深入思考如何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亲和力,使广大学生在雷锋精神感召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观览隆平纪念馆,体悟科学家精神

24 日上午,教师们前往湖南农业大学调研,并与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德法系教师团队展开交流。交流会上,湖南农业大学马院党委书记丁凯简要介绍了学院工作情况,王伟伟副院长向我院教师详细阐释了湖南农业大学马院 “思政 + 三农 + 艺术” 和 “四味四度” 育人理念。随后,殷旭辉副院长介绍了我院教学情况和教学成果,康燕老师则分享了我院 “三深三进” 教学模式在德法课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交流结束后,双方教师均表示,两校马院应加强联系、相互学习、携手共进。交流会后,湖南农业大学马院王伟伟副院长带领我院研学团队教师参观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纪念馆。在馆内,教师们通过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展品以及先进多媒体展示,深入了解到袁隆平院士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付出的不懈努力。从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到成功培育三系杂交水稻,再到不断刷新超级稻产量纪录,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历程生动诠释了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袁隆平院士一生淡泊名利,将个人一切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他把获得的奖金全部投入杂交水稻研究,日常生活简朴,却始终心系人民温饱。袁隆平院士 “让天下人远离饥饿” 的伟大梦想和胸怀祖国、心系天下的大爱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教师。教师们也意识到,要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充分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袁隆平院士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丁艳红老师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科学家精神后深受触动:“在袁隆平先生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心系天下、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严谨踏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袁先生的这种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成就出彩人生。”

此次湖南研学之行,是一次交流学习活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与精神熏陶。教师们通过参观学习与交流研讨,深刻领悟了雷锋精神和袁隆平院士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充分感受了湖湘文化中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魅力,为今后的思政课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素材与灵感。

编辑:张进升     终审:殷旭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