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
首页» 信息服务» 学院动态» 【大思政课】弘扬红旗渠精神 奋力绽放青春之花
 

【大思政课】弘扬红旗渠精神 奋力绽放青春之花

来源:   作者:杨君   发布日期:2025-07-31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林州红旗渠时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依托教育部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利用在红旗渠考察学习期间,了解红旗渠修建期间的历史背景与过程,回顾修建红旗渠时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奋斗岁月,深刻阐释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在思政课教学当中努力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一、红旗渠水长流:伟大精神历久弥新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历经10年之久,红旗渠的建成和使用,不仅解决了50多万林县人民群众吃水用水的问题、滋润了50多万亩充满希望的广阔田野、彻底改变了地方严重缺水的长期困境,而且解放了林县人民的思想,坚定了林县人民的自信,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红旗渠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还是一座巨大的精神丰碑,更是集中体现在林县人民身上的宝贵品格。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刻体会到红旗渠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红旗渠精神传承:汇聚强大精神动力

1.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激励新时代奋斗精神

    红旗渠的修建贯穿了党的坚强领导,这是坚守初心、百折不挠、勇毅前行的根本保证。10年修渠,林县县委始终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全面胜利。上世纪60年代,在几乎没有任何外部援助,国内外环境十分严峻的背景下,以林县县委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当地人民群众,统筹谋划,精准落子,作出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重大决策。在前期决策过程中,林县县委先后举行两次县委书记处会议、一次常委会会议、两次县委(扩大)会议,最大限度保证了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工程建设之初,林县县委通过党的委员会和15个党总支以及320个党支部,把修渠工地上的1673名共产党员组织起来,汇聚了修建红旗渠的骨干力量。在修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党组织成功将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调度和集中起来,凭借着人民的智慧和双手,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了在经济困难条件下这项大型水利工程的集中建设。

发展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要正确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树立科技强国,以科技创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意识,将个人发展命运和国家发展前途紧密结合。

2.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凝聚民族伟大复兴动力

    在林县县委领导下将当地人民群众动员起来组成修渠大军,自带工具、炊具和粮食,浩浩荡荡开进了太行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10年苦战。修渠大军中,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走在最前列,与群众同样住山洞睡“石板床”,同样蹲在地上喝野菜汤,同样搬石头和泥浆。副县长、红旗渠工程第三任总指挥马有金在工地与群众并肩苦干9年,哪里有危险去哪里,哪里有困难去哪里,哪里进度慢去哪里,直至患上严重风湿才被抬下工地。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极大激励了广大群众的创业拼搏的干劲和信心,修渠10年中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年轻的技术员吴祖太血祭太行,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还有“神炮手”常根虎、舍己救人李改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先锋,才使红旗渠工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前,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国内改革,我们需要树立敢于斗争的勇气,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增强斗争本领,增强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在思政课堂中,要通过这一经典红色案例,深化学生对“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认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强大社会责任感。

三、红旗渠精神永在:思政课讲好红旗渠故事

1.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故事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视察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是思想政治引领。在思政课教学中整体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的政治本色,传承特别讲政治、特别讲奉献的精神力量,有助于从政治高度把握党百年奋斗百年伟业的精神密码,深刻理解忠诚担当的党性原则,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有助于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深刻领悟党的根本宗旨,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真谛,厚植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

2.思政实践育人——走近红旗渠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在实践创新上拓展了入脑入心的思政路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穿透力。以红色文化场馆为依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将单向灌输转化为沉浸式教育、情景式体验,突破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完成价值内化。红色文化资源还具有精神滋养的复合效应,既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钙质”来源,也是培育创新精神的动力引擎,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着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最鲜活的教科书。红旗渠等红色资源这些承载着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红色记忆,通过革命文物、历史事件等具象化载体,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图谱,使青年学生在触摸历史温度中增强政治认同。

3.时代价值引领—筑牢民族信仰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随着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出台,红色文化场馆与高校联合打造的“红色研学走廊”正在全面铺开,校地共建机制正在打开资源整合的新格局。将分散的遗址遗迹串联成主题鲜明的教育矩阵,这种深度协同打破了资源壁垒,构建起动态更新的内容供给体系。同时,借助自上而下的统筹规划与自下而上的探究创新,推动社会各方面、各主体之间的育人功能得以协调、教育资源得以共享。通过增加亲身体验性的方式来体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理性、思想性和时代性,将有效破解传统教育中的诸多难题,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单向灌输模式,增强历史在场感、厚重感和体验感,将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有机结合,能显著提升知识留存率,使学生实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入魂”的转化,实现课内外资源互为补充。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林县人民共同创造和积累的时代“红色教科书”,是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育人资源的聚集,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和宝贵资源。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好红色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学成果,着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广大青年学生要积极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从红旗渠精神里不断汲取奋斗的伟大智慧和无限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尽情绽放青春之花,努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长远人生目标。

编辑:毛希梅 终审:殷旭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