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
首页» 信息服务» 学院动态» 如何进行哲学思维:杨国荣教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报告
 

如何进行哲学思维:杨国荣教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报告

来源: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海成   发布日期:2016-10-24     浏览次数: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于2016年10月18日至19日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于19日上午9点至11点,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如何进行哲学思维?》的学术报告。

杨国荣教授为浙江诸暨人,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杨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10部著作先后在海外出版,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德文、韩文。此外,在《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国内及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杨教授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杨教授指出,“如何进行哲学思维?”或者说“怎样做哲学?”和“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哲学在古代西方被称为爱智之学,是对智慧的追寻;而在中国古代,哲学表现为对性与天道的追问,被称为性道之学。尽管早期中西方哲学的表现形态并不一样,但其共同点都在于对具体知识的超越。近代以来,哲学成为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里的专门学科,但哲学仍然具有学科和超越学科的双重品格。相应地,哲学研究也应该既具有学科性又具有超越学科性的特点。

其次,在学科层面,哲学思维的特点在于运用概念展开思维。杨教授回顾了哲学史上的各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流派,指出,历史上理性主义者对概念的理性化应用和非理性主义者对概念的非理性化应用都是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具体形式,甚至神秘主义者也不能离开概念。

第三,杨教授批判了当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知识化、技术化趋向,即关注具体问题,拒斥形而上的问题。他认为,尽管哲学探索应该是一个多样化、个性化的过程,但哲学毕竟更应该追问本原性的问题。哲学不是教条,但也不是个人感受、感想的表达,哲学是一个运用概念、命题进行说理、论证的过程。对治当代哲学发展中的“知识化”、技术化趋向需要回到存在本身,存在是本,本立而道生。

第四,杨教授谈到了哲学研究中的史和思的统一问题。他认为,哲学研究不可能和哲学史研究完全分离。当代的哲学研究不可能无视前人的文本、观点和理论体系,而应该在阅读、阐释、评判前人文本、观点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创新,即使是当代哲学家中最具原创性的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也是从对古典哲学的阐释中一步步提出自己的观点、理论的。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其“贞元六书”发表前则对中国哲学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这为其著作“贞元六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结束后,杨教授还和学院师生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们和杨教授就当代哲学的转向问题、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问题、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进行了交流。最后,杨教授勉励我院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有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自信,而且是对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自信。在具有这种自信后,再来想办法如何实现这种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