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
首页» 信息服务» 学院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牛津大学研修班交流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牛津大学研修班交流活动

来源:   作者:殷旭辉、张楚研   发布日期:2025-10-31     浏览次数:

     

10月2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牛津大学研修班交流活动在学院208会议室举行。研修班班长、学院副院长殷旭辉主持活动,研修班全体成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交流。这标志着本年度牛津大学研修活动顺利结束。

                                                                                 图1:总结汇报交流

今年暑假,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教发中心合作组建了牛津大学研修班。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派八位骨干教师,与其他学院的优秀教师合班,于7月27日—8月9日在英国牛津大学参加了主题为“Pedagogic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的研修活动。本次活动由牛津大学“展望和全球发展研究所”负责,项目聚焦课程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学术支持、教学评估和反馈、教学辅助技术和教学的整体研究等,共计15次讲座、6次教学工作坊、3次实地考察和1次结业汇报。参加培训的老师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结业证书和活动主办方的高度认可。

                                                                                         图2:分组讨论

                                                                                   图3:参加教学工作坊

                                                                             图4:前往剑桥大学学习交流

                                                                 图5:前往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学习交流

   

                                                                                       图6:结业汇报

                                                                                 图7:获得结业证书(1)

                                                                                图8:获得结业证书(2)

参训老师交流了本次研修的心得和体会。胡钢教授对中西方教育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表达了看法:“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和创新。在借鉴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管理与运营以及学生需求与适应性等方面的因素,以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丁艳红副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牛津大学学术能力训练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训练学生如何思考、论证和质疑,如何构建自己的观点。”张曼副教授表示:“通过本次培训,我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汲取了西方教育的精华,提升了专业素养;同时,通过亲身观察和对比思考,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杨玉龙博士强调“牛津大学提倡并践行的过程性作业是衡量学习进展、获得反馈、训练学术写作和论证能力的关键环节,是通往学业成功的基础。”孙巍老师指出:“从牛津对知识纯粹性、对育人责任的坚守中,我更加坚定了思政课的价值追求。”宋文杰副教授反思了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影响,指出:“学生过度依赖AI程序,导致他们不去亲手查阅资料、不去认真思索,每当有问题就向AI提问,长此以往,形成依赖,也就逐渐丧失思考能力。”何景毅副教授认为:“牛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这对于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殷旭辉副院长进行了总结:两周的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老师们在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专业提升和视野拓展上却收获颇丰。希望大家把本次培训的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老师们一致表示:要结合我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积极把本次研修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为学校 “双一流” 建设、为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崔宇

终审:殷旭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