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首页» 学生园地» 党团工作» 行走在“红色”土地上的入学教育
 

行走在“红色”土地上的入学教育

来源:   作者:张龙 李燕琴 高林轩/文丁碧珊 胡彬煜 朱宸宇/图   发布日期:2025-10-15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12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全体研究生新生,在学院党委书记闫德忠、党委副书记王家武、邓谨教授、教师代表张龙、吴杨辰浩,以及特邀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凉山州喜德县中坝村首任第一书记(挂职副县长)刘超的带领下,踏上了入学教育第二日的行程。此行核心主题明确:“深耕三农实践”。

上午,平利大酒店会议室。刘超副县长以《因为看见而相信——每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为题作报告。台下,学生们专注聆听,不时低头记录。报告结束,现场掌声持续良久

午后,到平利县烈士陵园进行瞻仰活动。师生们在此缅怀革命先烈廖乾五。史料记载,廖乾五早年投身革命,参与组织南昌起义等重大斗争,信念坚定,英勇不屈,最终为革命献身。肃穆的纪念碑前,全体师生列队庄严肃立,默哀,并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党员们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

宣誓照片

仪式结束时,党委书记闫德忠面对师生说:“记住先烈,记住历史,来之不易,珍惜和平。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做让党放心的青年,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闫书记讲话

返程大巴车上,车轮滚动。“学术赋能三农”主题研讨随即展开。学生们结合两日在平利县的所见所闻,围绕“学术如何服务三农”、“乡村实践如何求真知”、“研究生阶段如何深耕‘三农’研究”等话题展开讨论。交流中,“走出书斋,走进田野”成为共识。

新生王俊翔谈及蒋家坪茶山的见闻:“站在茶园里,听罗书记讲解,眼前不只是怡人的风光,更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现实写照,人与自然在这里共生共荣。”

新生王金灵分享了她的感触:“这趟行程,让我看到了‘两山’理念如何在一个个茶园里生根发芽,帮助百姓脱贫。也让我从廖乾五烈士的事迹里,读懂了什么是信念,什么是担当。这为我们未来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注入了力量。”

新生们的真挚感悟,引发了随行老师的深深共鸣。行程尾声,三位教师代表依次作了精要总结。

首先,学院党委书记闫德忠指出,本次活动成功让新生实地感悟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思想内核,明确了“为谁研究”的根本方向,并为未来持续开展“一懂两爱”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进教师吴杨辰浩博士分享了他的观察,认为当代乡村已焕发新貌,“农民”一词被赋予了崭新的积极内涵,此行于他亦是宝贵的学习经历。

张龙老师最后以“学问的来处与归处”作结。他结合“潘晓之问”与自身跨学科求索的经历阐明,中国大地是人文社科理论的最佳生长土壤,真正的学问源于并对接脚下这片土地的实践。他寄语同学们,理解方能热爱,热爱方能贡献,愿此次平利之行照亮每位同学的未来之路。

车抵校园。这次聚焦平利红色土地与“三农”实践的入学教育画上句号。师生们在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田野中汲取了养分,校准了方向。未来,他们将带着更坚定的信念走入中国广袤的乡村,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

编辑:石环钰

终审:王家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