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园地
首页» 学生园地» 党团工作» “语润丝路 石榴同心”推普志愿实践团:以国家通用语言之力, 绘就西北边疆振兴画卷
 

“语润丝路 石榴同心”推普志愿实践团:以国家通用语言之力, 绘就西北边疆振兴画卷

来源:   作者:迪娜、马燕、周经纬   发布日期:2025-08-06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农学院联合组建的“语润丝路 石榴同心”推普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重点团队。怀揣着“以语润丝路之途,以心聚石榴之情”的初心,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家武老师的全程带队下,踏上跨越千里的实践征程,远赴西北边疆——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实践团以“推普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推普+语言调查”实地调研、“推普+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能力提升、“推普+健康素养”社区讲堂、“推普+乡村语言文化”宣传推广、“推普+助农”大棚实践、“推普+文化调研”等多元模式,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团队成员用普通话为桥,跨越两千公里的地域,让语言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中绽放出绚丽的石榴花。

图片1.png


座谈启程——擘画推普蓝图,凝聚奋进共识

本次实践活动序幕由阿克塞县团委、西部计划志愿者与实践志愿团共同参与的座谈会正式拉开。会上,带队老师王家武书记深刻阐述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与深远意义。实践团队长迪娜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本次团队的组建历程、成员构成、组建目的与活动预期,对即将开展的项目逐一说明,并向阿克塞县团委的大力支持表达诚挚谢意。团队成员陈昊通过详实的PPT介绍,系统展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成果,让与会人员深入了解这所扎根西北的高等学府以科技赋能农业、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

王家武书记高度肯定这支“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重点团队的专业素养与时代担当,相信团队成员不仅能提升阿克塞民众普通话应用能力、助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他还就推普活动与未来规划同各方深入交流,期待打造长期互联共建项目。阿克塞县团委库书记对实践团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指出志愿者怀揣民族深情与推普担当远道而来,为当地带来专业指导与先进经验,为语言文化生态注入新活力,展现了普通话普及工作的广阔前景;县方将全力保障后续活动,期待携手推动县域普通话普及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观阿勒腾乡——探寻双语经验,汲取推普智慧

抵达阿克塞的首站,实践团便前往“全国双语学习特色村镇(实践基地)”——阿勒腾乡开展调研。阿勒腾乡党委副书记阿斯拉提带领大家深入双语工作基地,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与语言推广实际,详细介绍了阿勒腾乡在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特色推广模式创新及民生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的鲜活实践与丰硕成果。近几年,阿勒腾乡以“线上+线下”模式筑牢阵地,线上通过社交平台推送学习内容,线下依托“牧情流水线”服务体系推动干群互学,更创新“马背上的普通话教学”“流动宣传车”等形式深入牧区。占地98平方米的哈萨克毡房式双语实践基地内,双语宣传展品与民族手工艺品、书画作品相映成趣,成为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平台。乡里还编印多民族语言教材,邀请双语人才开展培训10余场次,推动干部职工掌握日常用语。此次“推普+文化调研”让团队汲取了鲜活经验,为后续精准推普教学夯实基础。


深入农舍——摸清语言实情,夯实推普根基

推普实践团队深入阿克塞县农牧民家中,采取“推普+语言调查”实地调研、“推普+乡村语言文化”宣传推广多元方式开展工作。团队成员用哈萨克语与普通话双语沟通的方式,与农牧民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其生活状况、收入来源,重点围绕普通话水平、家庭成员语言使用习惯、普通话日常应用场景及电子设备使用中的语言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摸底。交流过程中,团队的哈萨克族成员针对农牧民提出的普通话使用疑问逐一耐心解答,并结合问卷信息现场梳理总结共性问题。为助力当地老年农牧民提升日常用语能力,团队成员还向他们发放了精心制作的哈萨克语与普通话对照翻译手册。调研现场互动频繁,氛围轻松愉悦,为后续精准化推普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小学——播撒语言火种,启迪文化认同

实践团队深入阿克塞小学,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推普+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活动。团队成员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巧妙将普通话发音训练、普通话书写体验等环节融入趣味游戏。团队成员马燕和加娜尔设计的“双语对对碰文化盲盒”“普通话传声筒”“绕口令挑战”“击鼓传花”等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领略普通话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员熊敏和努尔孜亚组织的“趣味学写毛笔字”“智慧猜字谜”“emoji猜成语”等活动,用生动形象的表情符号激发孩子们的联想力,在破译成语的乐趣中丰富词汇储备。现场踊跃参与,气氛热烈。实践团成员们用青春活力搭起桥梁,让“语润丝路”的种子在一个个稚嫩的声音里悄悄发芽。


中学宣讲——推普润心启智,筑梦远航引航

 

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学,实践团成员们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互动讲座与趣味游戏,向同学们生动阐释了普通话在沟通交流、知识获取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团队详细展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雄厚实力、优美的校园环境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重点介绍了与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省)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学院与专业——如农学院的作物学专业、智慧农业专业等,强调学校在旱区农业、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领域的突出特色与优势,希望借此能激发同学们对现代农业和环境保护的兴趣,鼓励他们未来报考西农,用知识推动家乡大棚产业和水源治理工作升级。这种合作交流既是提升阿克塞县发展水平的助力,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体现。

针对甘肃地区考生的成长需求,团队成员精准聚焦升学规划,系统解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在甘招生政策细则,重点阐释“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等助力西部学子升学的优惠政策,为同学们清晰勾勒升学路径。最后,结合甘肃省方言发音特点,团队成员特别设计了“方言辨正绕口令”“普通话发音纠错小课堂” 等互动环节,通过对比示范、实时纠正,让同学们在趣味实践中直观认识普通话标准发音的重要性,强化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活动尾声,团队为同学们送上印有西农校园风光的专属明信片、推普主题笔记本及钢笔等学习工具,既寄托了“以笔为翼、以言为桥”的期许,更以实际行动助力同学们在提升语言能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未来求学成长积蓄力量。


大棚实践——扎根田野沃土,语通农技助农

实践团将推普课堂搬到阿克塞县 蔬菜种植大棚的田间地头,在“推普+农技帮扶”的深度融合中践行学以致用的初心。在当地经验丰富的菜农带领下,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番茄、辣椒、黄瓜、玉米等作物生长情况,而普通话成为跨越方言壁垒、精准传递经验的核心桥梁——菜农用朴实的话语分享育苗移栽时机、极端天气应对等实操经验时,团队成员以标准普通话耐心回应、细致记录,确保农民的种植智慧都能被清晰理解并留存。

在交流中,团队成员摸清菜农在品种选择、市场对接、技术更新等方面的痛点需求。针对菜农反映强烈的病虫害防治难题,成员们详细记录了这些一手信息,并承诺依托西农的科研力量和专家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让高校智力资源通过“普通话+技术”的双轮驱动,精准滴灌乡村振兴一线。此次实践既让普通话成为农技传播的“直通车”,更彰显了“语润丝路”在助农兴农中的实践力量。


社区讲堂——语润民生日常,健康同行暖居

 

实践团成员走进阿克塞县团结社区,开展“推普+健康素养”主题宣讲活动,让普通话成为连接科学知识与群众生活的暖心纽带。活动以“健康饮食”为切入点,团队用通俗易懂的普通话讲解哈萨克族特色饮食文化与健康养生的关联,从合理膳食搭配到日常安全防护,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团队成员迪娜特别强调:“学好普通话不仅能提升日常沟通效率,更能帮大家通过网络获取更多健康知识、对接优质资源,让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更畅通。”活动尾声,团队为居民发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手册》,并通过“你问我答”环节现场解答普通话学习困惑,让“语润丝路”的便民服务真正走进社区、贴近民心。

 


文博探访——语探丝路文脉,同心筑梦传承

实践团走进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以“推普+文化调研”模式开启民族文化探寻之旅。在讲解员王颖的普通话细致讲解中,团队成员系统了解这个边陲小镇——阿克塞地县哈萨克族迁徙历史、民俗风情、特色物产及传统乐器,从毡房建筑智慧到游牧文化习俗,每一段历史都通过清晰的普通话表达变得鲜活可感。

在非遗文化展区的传统毡房内,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围绕技艺传承与普通话使用展开深度交流。成员们用普通话询问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销售渠道,重点关注传承人在产品推广、线上销售中使用普通话的实际需求。此次调研不仅让团队通过普通话深入触摸民族文化根脉,更深刻认识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让非遗技艺走向更广阔舞台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在产业兴旺、人才汇聚、文化繁荣等多维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语润丝路 石榴同心”的初心在田间地头、校园社区落地生根,在两千公里的征程中架起文化交融之梁、筑牢民生服务之基。每一次互动交流都在增进认同,每一场推广活动都在凝聚同心。未来,团队将延续“推普+”多元模式,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种子,让石榴花开的绚丽图景在西北边疆的振兴画卷中持续绽放。

 

编辑:周经纬

终审:王家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