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前沿» 孙其信: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
 

孙其信: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9-07     浏览次数:

     

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
――
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培训暨研讨会上的讲话
校长   孙其信
2015
年8月26日

同志们:
  今年的暑假极其忙碌,我们既要研究制定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相关文件,又要组织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非常繁重,很多同志都没有休假,全身心地投入各项工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按照会议议程安排,我先对本次会议进行简要总结,接下来就学校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思路谈几点意见。

  一、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一场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在这个特别忙碌的阶段,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成果,若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一是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评审,在在陕部属高校中规划得分最高,经费被核减比例最小,这主要得益于赵忠同志领导的工作小组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部署。在国家深化财政拨款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这项工作顺利完成为学校争取更多办学资源赢得了难得的机遇。二是起草完成校院两级管理改革“1+4”文件征求意见稿,并提交本次会议讨论。三是6个学院进行搬迁,办学基本条件将得到彻底改善。四是本科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再创历史新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总数为历年之最。此外,学校在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支撑保障、对外学术合作等方面也有不少的亮点,这都归功于全体教师干部的共同努力。

  本次干部培训与工作研讨会,是校党委年初研究安排的,会议的主题高度聚焦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为确保会议取得实效,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会长、华中师范大学谢守成副书记作了2个专题报告,分别介绍了国家“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趋势走向,以及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经验,赵忠同志就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思路举措作了解读说明。之后,大家又进行了分组研讨,9个学院院长和6个部门负责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交流了相关工作的主要谋划。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同志们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深入研讨,站位很高,把脉很准,观点交锋很多,具有诸多的建设性和指导性,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标。通过培训和研讨,大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拓了思路,凝聚了共识,明确了路径,为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础,对于下好深化综合改革的先手棋也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核心是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重构,这是学校管理改革的深化、继续和精细化,也是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去年学校实施了“管理改革年”活动,重点是学校层面的制度设计,同时考虑启动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在去年暑期干部培训会上,我们就安排了校院两级管理专题,并邀请了复旦大学陈晓漫常务副校长,介绍复旦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方面的做法与经验,为今年全校工作的主题定下了总基调:“学院工作年”,以此为契机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

  在年初工作会议和“学院工作年”动员大会上我都谈到,“学院工作年”与“学院管理年”,两个字的差别却体现了根本性的治校理念导向。“管理”重在自上而下的管控,而“工作”更体现了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的理念,突出校院两级的良性互动。半年多来,大家对“学院工作年”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从年初开始,学校已经着手起草改革文件,集中贯彻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优化内部治理的核心理念。5月份,我先后到5个学院进行调研,各学院特别是水建学院、机电学院,结合办学实际,对“学院工作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集中围绕学院“要什么权、怎么用好权”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体现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已经成为全校上下的高度共识。

  要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学校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是当务之急,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也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敢啃硬骨头,敢于攻坚克难。从长远意义而言,重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激发校院两级办学活力,可能是继1999年合并组建后又一次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就不能停步,我们要从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本次改革的重要意义,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内涵,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

  二、提升发展质量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来看,经过合并组建后16年的快速发展,当前学校发展中存在什么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我体会,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主题:一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是转变发展方式,还是要强化制度创新,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提升发展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昨天上午,瞿振元同志在专题报告中也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8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强调,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可以说,党中央始终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超前谋划、部署和推进,这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对于学校而言,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部署,与国家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同向而行、同步推进。无论是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要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无论是要落实“四大使命”和综合改革方案,还是要支撑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要应对国家一流大学建设投入机制改革,还是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都需要加快提升发展质量,否则我们就会在方向和道路上犯下战略性的错误。

  合并组建16年来,学校各项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规模数量迅速攀升,主要办学指标得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增长,数量突飞猛进,成绩有目共睹,值得充分肯定。比如,教师队伍博士学位比例从合并组建时的16.1%提高到目前的61.0%;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从3个增加到16个;在校博士研究生从168人增加到1989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19项增加188项,除了水土保持研究所的22项(含国家杰青项目1项),以学校名义获批的项目就有166项,与中国农大、南京农大的项目数量基本相当;本科招生录取分数今年又创历年最高,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数量的增长绝不能掩盖规模背后的质量隐患,总体而言,学校在发展质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学科水平仍然是最大的短板,人才队伍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仍然是最关键的制约。具体来说,2012年国家学科评估排名,我校有“3面铜牌”,南京农大和华中农大都有“金牌学科”,中国农大则有6个“金牌学科”;从国家杰青、优青、国家青年人才项目等中青年拔尖学术队伍来看,中国农大遥遥领先,我校与南京农大、华中农大差距也很明显;在主持获得国家级科技奖方面,中国农大和南京农大占据领先地位。

  自从2005年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我校累计新进教师800多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在体现人才质量的高层次人才方面乏善可陈,新增国家杰青、优青人数屈指可数。2011―2015年,中国农大新增杰青9人,兰州大学6人,华中农大6人,南京农大5人;2012―2015年,中国农大新增优青17人,兰州大学16人,南京农大9人,华中农大7人。我们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忧患就在眼前,不容忽视的。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两个十年”战略“十年追赶”的前五年。在“十年追赶”期,我们要尽力缩小与国内同类一流大学的发展差距,基本赶上他们的发展水平,难度非常巨大,挑战非常严峻。此外,其他的兄弟高校也在努力追赶,实施超常规的发展战略。最近,华南农业大学被广东省列入“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未来3年,华南农大将获得广东省10亿元的专项支持。按照发展战略部署,他们未来几年将重点建设五个优势学科群,加快赶超目标院校。此外,安徽省也推出类似的重点建设计划,安徽农业大学也将获得相当力度的专项支持。

  可以判断,在“前甩后追”的激烈竞争局面中,如果我校在发展质量方面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我们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在争取国家持续支持的强度方面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在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可实现性方面将面临极大的风险。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决定出路。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这样的发展?总体思路是尽快转向质量导向的发展方式。要明确的是,质量导向的发展并不排斥规模的扩增,更强调在继续扩大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发展的精度和含金量。就我校而言,在学术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的前提下,如果没有数量和质量、外延和内涵的同步提升、双轮驱动,就很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数量的增长也是质量的一种重要体现,当数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带来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

  举个例子,ESI学科排名是学科水平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进入全球排名前1%学科的数量可以体现一所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和声誉。中国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目前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术机构共有4787个,中国海洋大学排名第1036位,入选学科数为9个,我校排名1427位,入选学科数为2个。从发表论文数量来看,中国海洋大学收录论文8374篇,平均被引用次数7.48次;我校收录论文7027篇,平均被引用次数5.37次。两所大学都是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我校论文总量与中国海洋大学差距不大,但是入选学科数却有巨大的差距,数量背后体现的是质量上的差距。再比如,东华大学排名1080位,收录论文总数仅为6032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9.77次,3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谈到这些对比,目的是要强调,我们必须尽快转向质量导向的发展方式,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内涵。

  再以人才队伍为例,我们还要在增量上下功夫,继续扩大教师规模,但是在人才引进机制上要创新,加大学术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否则,每年大量选聘年轻教师,没有团队归属,没有平台支撑,没有研究方向,力量布局只能更加分散,在学科上形不成特色,更谈不上优势。我校是一所国家级大学,如果在国内同行中没有若干个具有主导地位的研究团队,没有一些标志性的创新成果,我们就不可能争取到充分的学术话语权,发展模式必定是不可持续的。

  三、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保障

  关于体制机制创新,我先谈一些理论认识。在去年的干部培训会上,我谈到了大学发展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推动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变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谈到:“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总和。”也就是我们都了解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那么生产关系能否跨越生产力发展阶段,能否实现制度上的跨越?现实答案是可以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极低的情况下,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改革开放后,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充分证明,这种制度跨越是成功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再比如,秦国作为一个西部边陲的穷弱小国,经过商鞅变法,开展制度创新,迅速实现强国强军,兼并天下、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也充分证明了制度创新在推动发展中的革命性推动作用。

  再谈学校发展,如果没有合并组建这场根本性的体制改革,以及办学资源的实质性融合,就不会有短时间内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没有如今的地位和成绩。合并组建的制度重构、集权式的管理体制,解决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适应了学校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极大激发了办学活力,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极大提升了综合实力。历史充分证明,这场体制改革是成功的,集权式管理体制是必要的,是适应发展要求的。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前进道路上出现了新的严峻挑战,质量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近两年,学校在推进质量导向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改革探索,比如导师招生资格实行年度审核制、副教授评审权下放等,但是在工作落实中存在“肠梗阻”,推进的内在阻力很大,一些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从制度效应来看,也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现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如果没有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发展方式转型就难以顺利实现。应对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为和担当,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数量导向的发展方式,仅仅定位于办成一所二三流水平的大学,不能及时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质量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型,就会错失大好的机遇,辜负国家的重托,失去师生的信任。

  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关键在于校院两级的权责关系,重构适应质量导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管理的扁平化。从学校宏观层面来看,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制度设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体系架构是清晰的,当然也需要在办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中观层面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本次改革的重心和着力点。我了解到,在分组讨论中,部分同志认为“1+4”文件没有多少亮点,改革意见没有什么新意,这反映出在思想上对改革的必然、改革的方向、改革的举措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改革的重要性、改革的紧迫性和改革的长远影响还缺乏准确的理解。

  重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做到放权与监管同步、实施与反馈同步,确保改革有序可控。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改革方案和实践经验,可以给予我们诸多的借鉴。对我们来说,关键要在体现校情、结合实际上下功夫,不但要有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更要有改革的智慧和科学的方法论。要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评价考核体系必须创新,必须更加突出质量导向。比如,评价学院必须以教育质量、学科与人才队伍水平为核心,评价教师必须以教学与科研水平为核心,评价干部必须以谋事干事能力、工作质量效率为核心,评价政策必须以推动事业发展、质量提升为核心,以评价机制的创新推动和保障管理体制的创新。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队伍就是决定因素”。本次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学校在发展关键阶段的一场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也是对广大干部谋事能力、办事能力、成事能力的一场重要考验,也是全校上下思想观念的大解放、眼界视野的大开放,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解放思想、敢于担当,积极地谋划改革、推动改革。今天在会上交流发言的部分院长和部门负责人,都作了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又实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考,这是我们开展改革的重要基础和行动准备。

  四、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动校院两级管理改革

  对大家分组讨论的结果经过归纳整理,共有125条意见,意见集中研讨了本轮改革需要重点突破的若干重要问题。大家的思想交锋很激烈,体现出不同角度的声音和思考。

  一是关于要不要改。部分同志认为改革的时机和条件还不太成熟,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大跃进。我想,大家对改革的风险保持适当的警惕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墨守成规、裹足不前。我前面谈到了,本次改革是一场必须进行的改革,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是一场问题导向的改革,是一场无论难度有多大、都必须下定决心实质性推进的改革。

  二是关于改到什么程度。部分同志认为,改革方案太保守,没有实质性的改革举措,部分同志认为改革方案太激进,学院还不完全具备承接权力、落实改革的能力。部分同志认为,改革意见太原则、不具体。要向大家说明的是,现在大家参与讨论的文件是改革的原则性意见,具体可操作性的细则方案,学校还将进一步研究制定并出台实施。

  三是关于人事制度怎么改。意见的焦点在于定岗定编、人员选聘权、职称评审权、人力资源包等方面。大家都知道,从去年开始,学校在人事制度方面,比如青年教师选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已经开展探索性的改革。在本轮系统改革中,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比如,教学型副教授如何更加科学公正地评审,要进一步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并加以改进完善。

  四是关于财务制度怎么改。是要彻底放权还是部分放权,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讨论并在实施细则中予以明确。

  五是关于学院治理体系如何优化,行政权与学术权如何平衡协调,集中体现为教授委员会的职能定位与运行机制。学校考虑,学院治理中要进一步突出教授治学功能,切实保障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和有效行使。但是,学术权又不能替代行政权,既要保证学术权充分行使,又要防止学术权过度延伸。

  六是关于如何进行简政放权,如何转变机关部门职能。比如,学校考虑,三级教授聘任权已经交给学院,在下一轮聘任中可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将更大的聘任权由学院自主行使。再比如,经过征求部分院长意见,学校已经同意,院长可以自主选聘院长助理,不设行政级别,协助院长处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关于本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我在“学院工作年”动员大会上也谈到了,在此我再强调一下。首先,改革的核心是充分激发学院办学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其次,改革的重点有四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学院领导体制;第二,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第三,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充分考虑不同学院的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的差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第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实现职能转变,以机关部门简政放权的“减法”换取学院工作活力的“乘法”。最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创办高水平学院,夯实学校发展中最具决定性的学术基础。

  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难题,要实现质量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必然会带来很多压力和阵痛,但是无论难度再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此,我提几点要求:

  第一,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各学院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作为、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各职能处室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精心谋划、大胆探索、扎实推进,形成改革合力。各级干部要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推动质量导向发展、强化制度创新的高度上,加强理论武装,提高思想认识。认识上要有新视野,观念上要有新思路,工作上要有新办法。

  第二,尽最大力度推进管理创新。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一种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操作方法的过程。有想法、没办法,有设计、不落地,有目标、无结果,都不能实现改革的初衷。判断改革成败与否,关键看能否推动质量导向的发展,能否推进体制机制的完善。

  第三,尽最大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三严三实”是每一个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和成事之要。我们要从严入手、从实发力,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扎实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不搞虚假大空,确保各项工作既严又实、真严真实。

  第四,尽最大范围营造改革文化氛围。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全校教师干部的切身利益,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改革的思路和举措、改革的目的和预期成效,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树立改革信心,集聚改革力量,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最后,再强调三项具体工作。暑假很快就结束,马上要进入新学期,开学前有三项重要工作,一是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全力保障校园稳定安全,二是顺利完成学院搬迁,三是妥善做好新生入学接待。希望有关部门和学院认真负责、扎实工作,为新学期开好头、起好步。

  同志们,学校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改革;要赢得明天的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我们要坚定信念,真抓实干,谋划好、推进好、落实好本次改革,通过走深化改革之路,努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的新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